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(公元326年),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,为杭州最早的名刹。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,背靠北高峰,面朝飞来峰,两峰挟峙,林木耸秀,深山古寺,云烟万状。
净慈禅寺,由吴越钱王建寺,初名慧日永明院。唐末五代显德元年(954),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在西关门外西子湖畔之南屏山慧日峰下,肇建大伽蓝,迎请法眼宗二世道潜禅师居之,道潜请塔下十六应真(罗汉)铜像供养于永明院,恰与忠懿王梦境(十六尊者乞随禅师入寺)契合,遂在永明院兴建罗汉堂,成为中土寺院有罗汉堂(殿)之滥觞。宋绍兴年间始改今名,南宋时位列禅院“五山十刹”前三甲。后经元、明两代,屡有毁建,至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皆多加重视。近现代因时局变迁,寺院一度甚为凋零。改革开放之后,宗教政策逐步落实,寺院逐步得到恢复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,净慈禅寺被列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。
上天竺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四年(公元939年),有僧人道翊在天竺白云峰下结庐修行,称“大名山房”。一日于定中感得山中放光,得异香神木,遂请名匠孔仁谦刻成观音像。天福十二年(公元947年),钱弘俶接吴越王位后,梦见白衣人请其修建道场,于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,建“观音看经院”,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院。至后汉乾祐年间(945——950年),有僧人从勋法师自洛阳带来古佛舍利,置于观音像头顶,于是“妙相庄严,端正持好,昼放白光,士民崇敬”。为此,后人将道翊称为“白云开山祖师”。
中天竺法净禅寺昔谓中天竺寺,位于灵隐寺之南,天竺山之稽留峰下,四周群山环抱,景色幽美,面对流虹涧,背抵稽留峰,左右环以莲花、月桂诸峰,古树掩映,池涧众多,清流激湍,气象环富。入秋时节,“赤城霞起”,层林尽染,美不胜收,史有“稽留旭日”、“合涧沉钟”、“七星潭月”、“永清竹浪”等为“中竺十二景”。
三天竺法镜讲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风景胜地,坐落杭州天竺山莲花峰下,占地面积43亩,历史悠久,寺院首创于东晋,兴盛于唐宋,为天台宗道场,自隋唐以来,高僧辈出,经历代兵火之厄,屡兴屡废,历代住持勉力修复。
永福寺位于“东南佛国”——杭州灵隐景区之中,背卧北山石笋峰形胜,仰二峰分势而合、俯三涧萦流而汇,峰拥翠华、群峦环拱,一览西湖千顷烟波,自古向称“钱塘第一福地”。和灵隐、下天竺一样,永福寺同为西印度高僧慧理禅师开山创建,后晋天福二年,吴越王钱元瓘增建普圆院,更名资岩寺。北宋大中祥符元年,正式敕赐额为永福寺,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。